你有沒有想過,未來的機器人能像寵物狗一樣,靠 “嘴巴觸摸” 感知世界?清華大學、深圳大學等團隊最近研發出一款仿生機械發光視覺觸覺傳感器,靈感居然來自犬齒的咬合機制 —— 只要受力就會發光,普通相機就能捕捉信號,還能讓四足機器人精準識別推、拉、旋轉等 8 種互動動作,準確率高達 92.68%。這項以“A Bio-Inspired Event-Driven Mechanoluminescent Visuotactile Sensor for Intelligent Interactions”為名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的研究,讓機器的 “觸覺感知” 變得更像生物,也更聰明。
研究成果
1. 仿生材料與結構設計:兼顧高靈敏與高耐用
研發團隊以犬齒咬合生物力學為靈感,構建了 “桿狀陣列機械發光(ML)彈性體” 傳感器核心結構:選用 Sorta-clear 37(SC37)彈性體作為基底,摻雜 ZnS:Cu 機械發光粉末(無需預激發,受力即可自恢復發光),解決傳統傳感器 “耐用性與靈敏度難以兼顧” 的問題。其中,SC37 彈性體展現出 196% 的拉伸率與 23.9 MPa 的抗拉強度,遠超傳統 PDMS(63.1% 拉伸率、19.4 MPa 抗拉強度),經 2000 次循環測試后發光強度波動僅 6.92%;當 ZnS:Cu 含量達 60 wt% 時,發光強度與 0-16 N 外力呈完美線性關系(R2=0.97),實現精準力感知。同時,設計 5×5 桿狀陣列(單桿高 9 mm、直徑 5 mm),通過 “壓力集中效應” 將受力靈敏度提升 21.8 倍,且增大接觸面積,可無損抓取軟物體,模擬犬齒 “溫柔叼取” 的生物特性。
2. 事件驅動感知與算法優化:低耗高效的信號解析
創新采用 “機械發光 - 視覺捕捉” 的事件驅動機制:僅當傳感器受機械應力時,ZnS:Cu 才發射綠光,普通幀相機(DeHong IMX415,30 FPS)僅捕捉發光信號,避免傳統傳感器 “持續采樣導致的數據冗余”;搭配遮光層(含 2 wt% Silc pig 黑色顏料)可屏蔽 99.9% 的 400-850 nm 環境光,確保復雜光照下信號穩定。同時開發動態發光定位映射算法(DLLM),通過 “全局 - 局部雙閾值過濾” 定位發光區域,計算發光質心的徑向距離與方向,結合卷積神經網絡(CNN)實現 8 種互動動作(推、拉、旋轉等)分類,平均準確率達 92.68%, angular measurement error(角度測量誤差)僅 ±3.41°。
3. 系統集成與應用驗證:四足機器人的智能交互升級
將傳感器集成于 “機械發光自主視覺觸覺交互夾爪(MAVIG)”,作為四足機器人(Unitree GO1)的口腔接口,實現輕量化與高效交互:MAVIG 系統響應時間<0.7 s,可通過觸覺指令(如 “順時針旋轉” 對應機器人左轉、“滑動” 對應前進)引導機器人完成導航任務,簡化控制邏輯的同時提升空間適應性;在交互分類任務中,將 8 類動作優化為 4 類(滑動、推 / 拉、順時針旋轉、逆時針旋轉),準確率進一步提升至 97.37%,驗證了其在人機交互中的實用性。
圖文導讀
未來展望
1. 結構與材料創新:適配更多交互場景
計劃開發不規則形狀 / 排列的 ML 桿陣列,突破現有 5×5 規整陣列的局限,以適配非對稱、復雜曲面的觸覺感知需求(如機器人手指關節、人體器官模型表面);同時探索更優生物質基彈性體與 ML 材料組合,進一步提升生物兼容性與可持續性,為植入式醫療傳感奠定基礎。
2. 多領域應用延伸:從機器人到可穿戴 / 醫療
在機器人領域,將 MAVIG 系統拓展至工業機械臂,實現精密裝配(如電子元件抓取);在可穿戴設備領域,開發超薄傳感器貼片,用于脈搏、肌肉張力等生理信號監測;在醫療領域,優化生物兼容配方,探索其在微創外科手術中 “器官表面壓力監測” 的應用,解決傳統傳感器 “植入后易干擾組織” 的問題。
3. 算法與系統升級:提升智能化與集成度
進一步優化 DLLM 算法,縮短信號處理延遲,探索 “多傳感器協同感知”(如結合溫度、濕度傳感),構建更全面的環境交互網絡;同時研發自動化 ML 傳感器制造設備,解決當前手動澆筑的規模化難題,推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量產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