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IR plus機器人全產業鏈接會
- 2025智能機器人關鍵技術大會
- 第六屆中國機器人學術年會
- 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
- 全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關鍵技術大會
- 世界機器人大會
- 2023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主題展覽
- 2025科技創變者大會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屆大會設置3天主論壇和31場系列活動,邀請416位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國際機構代表,分享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 美國自動化促進協會主席杰夫·伯恩斯坦(Jeff Burnstein)以《北美機器人市場關鍵趨勢與新興機遇洞察》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以下是演講內容實錄
你好!非常榮幸能夠再次來到世界機器人大會,在過去五年,這個活動發生了諸多變化。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來自全球各地的參會者加入,另一方面相較于我第一次參加大會到現在,大會取得了巨大的改進,已經成為了全球盛事。 最初,我們投身于工業機器人的研發,而工業機器人被視作下一次工業革命的關鍵。AI將變革世界,人們常常擔憂是否會因此失去工作。展望未來幾年,機器人和AI的發展態勢或許會發生改變,有人預測工業機器人產業在北美可能會走向衰落,甚至認為它已經失敗了。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快進到現在,就會發現機器人產業并非失敗,只是它的發展需要時間,就如同AI一樣。 我今天展示的這些公司,并不一定是最杰出的,也并非我的推薦。它們只是我用來舉例的樣本,旨在讓大家了解北美的一些情況。在開始之前,我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協會。該協會成立于1974年,目前擁有1400多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公司和企業,業務涵蓋AI、視覺成像、運動控制等多個領域。因此,我們代表著整個機器人產業,包括AI控制、視覺成像、人工智能等細分方向。無論是制造商、傳感器供應商、投資者,還是教育機構,都在我們的協會范圍內。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協會中超過40%的成員來自中國,這僅僅是其中的部分情況。 我們的任務是探討如何成功部署科技。今天,我們將聚焦機器人領域,帶大家了解一下目前北美機器人的發展現狀。2022年,我們的訂單量大幅激增,這主要是因為疫情的影響。當時,許多公司擔心機器人供應可能不足,于是紛紛提前下單。到了2023年,訂單量大幅下降,而2024年則略有回升。就今年(傳統機器人市場)的情況來看,增長幅度十分微小。 早期,我們協會中的公司有75% - 80%處于自動化產業領域。這些公司若無法開拓機器人產業,就難以實現發展。其中,汽車產業最為重要。近年來,圖中紅色部分代表的是非汽車產業在市場中的占比。從圖中可以看到,有些年份非汽車產業的市場占比與汽車產業持平,甚至還略高一些,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北美相關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健康。涉及的產業不僅包括汽車產業,還有航空、消費品、食品生產等眾多領域。很難想象,會有一個產業不進行自動化,或者不思考如何規劃自動化進程。在這樣一種有升有降的發展趨勢下,整體產業態勢卻是向上攀升的。我們認為,目前這一發展階段仍處于早期,未來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來探討一下行業發展的新形態以及賦能技術。這里所舉的例子都是人形機器人,畢竟大家對人形機器人最為關注,也最為興奮。當下,有超過50家公司展示了極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政府領導、企業領導以及各個組織在交流時,提及的也都是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前景。或許事實的確如此,所以我們聚焦于北美地區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情況。目前,全球已有數百萬臺工業機器人投入使用。從部署數量來看,中國位居首位。相比之下,北美地區人形機器人的部署數量極為稀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風險投資的推動。也許選擇這一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但其中也不乏值得懷疑的理由。接下來,我會為大家詳細闡述原因。 接下來,我給大家播放一段視頻。視頻里展示的是唯一一個真正投入到實際生產中的人形機器人,這是一個試驗性質的項目。就我所知,目前只有這家公司把人形機器人應用到了這樣的生產場景中。 2024年,亞特蘭大GXO公司成功實現了工業機器人的首次商業部署,這也是該公司首次與合作伙伴開展長期合作的生產項目。在這個項目中,機器人主要負責搬運物品,這標志著人形機器人在多場景下的首次通用性部署。這種人形機器人并非針對單一任務設計,而是通用型的,能夠適應周邊環境,進入各種為其量身打造的工作空間。不過,從事這類機器人相關的工作,招聘難度相當大。 在視頻中,我們并沒有看到人的身影。這是因為目前人形機器人尚未制定安全標準,所以機器人與人需要保持隔離,這僅體現了工業機器人的傳統使用方式。與此同時,協作式機器人也應運而生,它們能夠與人協同工作。另外,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十分引人注目。如今的機器人不僅能完成一項任務,還能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然而,這是否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呢?許多公司對此仍持觀望態度。但在我看來,專注于單一目的的機器人或許才是更優的選擇,因為它們無需與人協作。 接下來,我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家公司的應用場景。在分揀過程中,機器人能夠將包裹翻轉過來讀取二維碼,這種重復性的工作可能并不受人類歡迎,但卻非常適合機器人來完成。機器人不僅操作精準,而且速度極快,幾乎能達到與人類相當的水平。不過,在現階段,機器人抓取產品時仍存在一些小問題。盡管如此,這已經代表了技術的進步,大量數據都表明其能力有了顯著提升。 我剛剛提到雙足機器人是人形機器人中最好的類型,不過目前這一說法尚未有定論。接下來這個視頻,將為大家展示移動機器人的基礎形態,它具備類似人類軀干的構造。這個機器人擁有兩條手臂,但正如公司總裁所言,未來它可能會配備五六條手臂,甚至能夠上下樓梯。不過在大部分倉庫應用場景中,上下樓梯的能力其實并不重要,只要機器人能在地面上快速移動就足夠了。 大家在觀看視頻時,要牢記一點:客戶真正在意的并非機器人是否是人形,也無需關心它是移動型、協作式還是工業級機器人,甚至都不在乎它到底是不是機器人。客戶真正需要的是,這個工具能夠助力他們完成任務,實現快速高效、重復精準且低成本的操作。 目前,它們研發的機器還未正式投入生產。不過,在其他行業,這類機器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倉庫和建筑業便是其中極具潛力的領域。隨著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凸顯。畢竟,沒有人愿意每天在倉庫里負重行走6英里。倘若有自動機器來收集數據,并借助機器學習技術助力機器人完成這一過程,那豈不是再好不過?就目前而言,在北美洲乃至全球范圍內,亞馬遜或許都是這類機器最大的潛在用戶。最近,亞馬遜發布了一段視頻,展示了其最新的人形機器人創新成果。 這款人形機器人在亞馬遜倉庫的應用場景中,能夠將物品精準地放入對應的容器內。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依賴攝像頭進行操作,而是首款能夠感知質感的機器人。它通過觸碰就能判斷物品的重量,從而實現精準稱量。而且,僅需一個貨架,就能為機器人創造一定的操作空間。機器人的這些功能,都是基于AI傳感器所獲取的數據實現的。不過,目前這款機器人尚未投入商業使用。從某種角度看,它就像一個延長的鑷子,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壓力。據估計,在倉庫75%的場景中,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我們借助生成式AI來預測可移動物品的數量,還能精準找到合適的儲存與運輸位置。AI同樣能預估所需空間,并合理安排物體,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間資源。我非常欣賞這段視頻,它展示了AI與機器人的深度融合,切實解決了現實中的實際問題。 目前,美國僅有5%的倉庫采用了機器自動化技術,這無疑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亞馬遜、沃爾瑪等大型倉儲企業已經開始逐步適應并引入這類機器人。建筑業同樣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困境,在倉庫里,員工不愿長時間走動;而在建筑工地上,也有許多工作是人們避之不及的。若要建造各類工廠、高樓,就必須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而機器人自動化技術無疑是最佳選擇。最新數據顯示,建筑業需要超過50萬名建筑工人。然而,建筑工地環境復雜且危險重重。此時,AI能夠助力開發出新型機器人解決方案。 我幾年前遇到一家公司,這是一個初創企業,專門是從事機器人應用與建筑學的。 我希望確保建筑用地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性與可靠性,能達到與建筑場外相同的標準。為此,我們引入了先進的計算機系統,并部署了專門定制化的機器人。例如,我們配備了專門的螺栓安裝機器人和絕緣處理機器人,這些機器人能夠通過雙臂協同操作來完成任務,無需操作員進入危險區域進行操作。如果你問我這些機器人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么,那無疑是安全方面的提升。它們能夠高效地完成工作,而且不存在任何安全風險,這正是每一位建筑商所期望的。 公司方面告訴我,他們采用的雙臂協同操作機器人,經常被應用于高樓作業場景。以往,兩名工人完成一項任務可能需要好幾個小時,而現在兩個機器人只需15分鐘就能搞定。這樣一來,建造一整棟大樓的時間能節約一年之久。倘若事實真如所說,那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技術進步。砌磚工作同樣面臨著招人難的問題,而機器人解決方案恰好能解決這一困境。 這里展示的是一款半自動砌磚器,它配備了傳送帶、可移動的機械臂以及水泥泵。該設備能夠識別不同的砌磚規律和圖案,從而實現精準砌磚。一天下來,它能砌3000塊磚,這對于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建筑行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AI以及它所帶來的新型影響備受關注。今天早上,英偉達分享了AI如何助力機器人領域發展的相關內容。如今,“生產性AI”已成為一個熱門詞匯,此外,仿真技術等領域也與AI緊密相關。可以說,所有這些AI的應用都會產生廣泛影響,無論相關機器人是否為人形。在產業層面,人們往往對AI展現出濃厚的興趣。然而,當面向公眾或決策者進行闡述時,他們更關心的是AI技術如何造福社會、惠及百姓。正因如此,我非常欣賞剛剛那段視頻,它直觀地展示了AI技術的魅力與潛力。 研發藥物往往是一個漫長且耗費資金的過程,有時還需要那么一點運氣。然而,AI的引入能夠顯著加速這一進程。去年,就有三個不同的應用案例,成功創造出了一種新型復合物,這種復合物可用于治療某種肝癌,而且研發時間大幅縮短。若是人類進行藥物研發,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線索逐步探索;但AI卻能以極快的速度,篩選各種可能的藥物設計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還運用了自我驅動的實驗室技術。這些實驗室能夠自主操作各種試管,比如將試管置于酒精燈上緩慢加熱。借助AI和自我驅動實驗室技術,從分子層面尋找治療肝癌的藥物,只需短短幾天時間,就能發現傳統方法可能需要數年才能找到的新型分子藥物。這是因為AI和自我驅動實驗室能夠直接從分子結構和功能的角度進行推測并付諸實踐。倘若有患者正遭受類似疾病的困擾,聽到這樣的消息,一定會倍感振奮。其實,對于所有科學家而言,道理也是相同的。AI和自我驅動實驗室技術不過是研發工具,是一種替代性的工作方式。我們無需對它們心懷恐懼,而應積極接納并善加利用。 在美國,人們常常對AI和機器人持有負面看法。接下來,我想再談談人形機器人。或許這個話題聽起來會讓人有些擔憂,但當我與這些公司及其最終用戶交流時,發現他們真正關心的只是解決方案。他們認為,人形機器人若能被部署應用,將提供又快、又省錢、又準確還安全的解決方案。當然,這或許只是設想,在三年或五年內,至少在北美地區,還難以實現。這也是為何今天我們要提及馬斯克在生產中運用機器人的案例。他所打造的堪稱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產品之一,每個公司或許都有機會擁有這樣的技術。馬斯克還曾談及無人駕駛車輛的部署,大家好奇在北美無人駕駛車輛會以多快的速度普及開來。在加州,我們或許能看到一些無人駕駛車輛的身影,但在密歇根,尤其是冬天,就很難見到了。我也經常聽到有人說,再過幾年無人駕駛車輛就會普及,我仍在耐心等待。我堅信無人駕駛車輛終會落地實現,同樣,我也相信人形機器人早晚會成為現實,只要我們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前行。中國在這方面的投資十分堅定,創新步伐也極為迅速。其他國家其實也應該效仿中國,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倘若大家真的堅信這是正確的方向,那就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在我看來,工廠采用何種形式并非關鍵,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確所需AI的類型,這才是我們應當聚焦的核心。我們致力于為全球公司提供專業教育支持,助力他們成功將機器人技術落地應用。我們的網站匯聚了大量相關信息,同時,我們也會定期舉辦重要的會議與活動。明年6月,若您有機會前往美國,我們誠摯邀請您參加機器人AI視覺領域的盛會。目前,已有五萬四千多人注冊參與,這無疑是北美地區規模最大的此類活動。此外,一場聚焦人形機器人發展趨勢的論壇也即將召開。該論壇定于2025年9月23日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舉行,而在隨后的9月24日、25日,西雅圖還將舉辦智能視覺與工業人工智能大會。這是我的聯系方式,后續我會將會議的詳細信息發布在此頁面上,方便大家及時了解。 非常感謝邀請我參加今天的盛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