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IR plus機器人全產業鏈接會
- 2025智能機器人關鍵技術大會
- 第六屆中國機器人學術年會
- 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
- 全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關鍵技術大會
- 世界機器人大會
- 2023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主題展覽
- 2025科技創變者大會
科技有險阻,藝術助登攀;功夫在詩外,創意新洞天。2025年8月12日上午,機器人藝術與科技融合創新活動會議在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會議由北京交通大學與中央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北京交通大學姚燕安教授擔任會議主席,中央美術學院費俊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王皓教授、上海音樂學院代曉蓉教授、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陳小文教授擔任聯席主席,會議邀請了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以及各界人士以機器人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創新與發展為主題進行了思想碰撞,探索開辟機器人未來研究的新天地。
會議共分四個篇章展開。每個篇章首先以科技或藝術的主題報告開始,然后是機器人藝術與科技作品展示,最后以嘉賓訪談結束。
第一篇章由姚燕安教授做《機器人藝術與科技的融通境界》主題報告。報告從機器人的科學研究、機器人的藝術探索到藝術與科技融合貫通三個層面展開。報告總結:“科技有險阻,藝術亦熬煎;功夫在詩外,融通新洞天”,感悟當科技走到前沿和藝術樹立流派的時候,往往不知前路在何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刻考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將科技之客觀、硬核與藝術之主觀、柔和相互借鑒、相互助力、深度融合,共同尋覓和創造出全新的境界。
第一個展示的藝術科技作品“鐵馬舞者”,由姚燕安教授與北京舞蹈學院教師史博、李夢羽、武艷聯合創作。北京交通大學研發的高科技智能多足機器人“鐵馬”鏗鏘登場,北京舞蹈學院李夢羽老師身著白裙在鐵馬背上翩翩起舞,鐵馬之剛、之強,舞者之美、之柔,深度反差,剛柔相濟,創造出人機融合的美妙境界。
第二個展示的藝術科技作品“黑色困境”,由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北京服裝學院老師孟松林創作。作品展示機器人在密閉空間中左右搖擺、步履蹣跚、搖搖晃晃走路的困境,從倫理學角度思考機械生命(硅基和碳基融合的機器人)在未來人類社會何去何從。
第三個展示的藝術科技作品“進化機”,由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北京電影學院老師蘇永健創作。作品設計一臺幫助人類進化的機器,用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技術生成動作,并且去馴化、去教化人類如何行動的方式,來反思當我們過度依賴技術,過度依賴機器,到連自我都需要借機器的輔助來認知的時候,究竟是一種進化還是退化?
在嘉賓訪談環節,科學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直升機研究院院長招啟軍教授提出,藝術家需要創新,科技工作者也更需要創新,希望充分享受藝術與科技融合創新的氛圍,再出發、再創造,推動國泰民安;李夢羽介紹了“鐵馬舞者”的編排和創作過程,針對鐵馬本身具有的機械感和堅硬的質感選擇讓舞者以比較柔和、柔軟的動作質感進行配合,以中國古典舞、蒙古族舞蹈、現代舞等不同舞種的元素進行編排設計,通過舞者和鐵馬之間的空間關系安排形成一動一靜、虛實結合的視覺效果,非常期待在今后舞蹈和科技之間能夠繼續不斷磨合,進行更加深入、更加有趣的融合和交流,共同發展;藝術家栗子分享了其藝術創作經歷,熱切希望藝術家微妙的感性與科學家的理性進行非常有意思的深度結合。企業家袁世豪探討了用外骨骼機器人協助人舞蹈,提升舞者的運動能力和藝術表現張力。
第二篇章由中央美術學院費俊教授做《藝術與科技的跨學科語境與實踐》主題報告。報告分享了中央美術學院自2015年開始的藝術與科技教育實踐經歷,分別在生物科技與藝術、機器人科技與藝術、智能科技與藝術以及數據科技與藝術四個方面開展的跨學科實踐研究和代表作品。
第一個展示的藝術科技作品“機器人行鼎”,由姚燕安教授、中央戲劇學院老師姚立珊、北京交通大學老師樊麗娜、工程師姚佳楠、藝術家栗子、中國音樂學院老師蘇倩聯合創作。作品用高科技的機器人技術復現和創造了獨具我國歷史文化特色的青銅器“行鼎”,鐵馬機器人背上馱負“機器人行鼎”,姚立珊老師彈奏《波萊羅舞曲》,蘇倩老師敲奏鼓樂,在舞臺中央機器人鐵馬雍容踱步,機器人行鼎優雅旋轉,人機協作,共慶盛典。
第二個展示的藝術科技作品“幻覺機器”,由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候選人劉佳鈺和黃恩琦聯合創作。作品將機器人與AI集成,把人的感官拆分出來,讓人看到不同的信息、聽到不同的信息,最終匯聚在一個機器人大腦中,看看是否可以產生出混亂的認知,最終將混亂的認知通過一首詩歌表現出來。
在嘉賓訪談環節,科學家北京郵電大學張治國教授提出,機器人與各行各業進行了非常廣泛的合作和交流,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非常樂見機器人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藝術家姚立珊介紹了藝術科技作品“機器人行鼎”的創作過程;藝術家蘇倩認為,姚燕安教授提出的具象、抽象、化象、大象、超象的五個境界,是非常全新的感悟,顛覆了對機器人的想象,希望將來音樂與機器人更深度合作;《機器人技術應用雜志》雜志社副主編王偉非常高興看到機器人的迅速發展,給人最深的感受是機器人已經從非常冰冷的機械結構逐步跟藝術結合起來以后,讓機器人更美好,讓人覺得有一定的溫度、情感,也是對未來機器人能走入社會家庭的鋪墊和引導;企業家張銳指出,把技術和藝術結合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對機器人產品開發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三篇章由上海交通大學王皓教授做《機器人的靈巧操作與行為藝術》主題報告。報告重點分析了機器人與人的反應速度對比的客觀數據,介紹了其團隊發表在《Nature》子刊的機器人手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分析了動作產生樂音和感情的可能性,指出機器人與音樂藝術深度融合的美好愿景和發展方向。
第一組展示的藝術科技作品“球柱錐幾何機器人”和“撞南墻機器人”,由陳小文教授和姚燕安教授聯合創作。作品將西方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所開創的“用圓柱、圓球、圓錐來表現自然”的立體主義流派進行拓展,設計出滾動的球形機器人、柱形機器人、錐形機器人,使靜態結構成為移動裝置,賦予傳統靜態美術以現代高科技動態維度。其中,基于圓柱形機器人創作出藝術科技作品“撞南墻機器人”,創造了以機器人呈現經典文化語境的機器人行為藝術表演模式。
第二組展示的藝術科技作品“雪花機器人”和“雪花機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田耀斌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李曄卓、姚燕安教授聯合創作。作品“雪花機構”的設計創意源于自然界雪花的形態,將具象的雪花抽象為幾何上的六角形態,設計構成可靈動變形的雪花意象,以人工設計的精巧裝置復現天然生成的造化之物,將具象、抽象以及意象等三象融合集成。把玩于指掌佩飾于胸前,思設計之巧,嘆天地之靈,天人合一,渾然一體。“雪花機器人”以電機驅動雪花機構,使其自行在地面上滾動,即成為雪花機器人。
在嘉賓訪談環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陳含章副所長表示非常高興地看到機器人藝術科技融合領域的巨大進步和可喜進展,希望進一步看到機器人與文學、出版領域的交叉合作。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祖浩東副校長從中小學科技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方面發表了意見,指出機器人教育對青少年思想生成的重要性。
第四篇章由上海音樂學院代曉蓉教授做《機器人與數字化劇場》主題報告。報告介紹了世界各國數字化劇場的發展歷程,分析人工智能對整個藝術創作流程的改變,建議藝術家和科學家緊密合作,賦予機器人行為和性格,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打磨,把技術變成藝術語法,重塑藝術空間,擴展藝術想象力。
第一個展示的藝術科技作品“梁祝機器人”,由北京林業大學老師姚舜和姚燕安教授聯合創作。作品靈感來源于古代凄美的愛情故事“梁祝”,巧妙設計了空間連桿機構的搖擺和翻滾動作,實現了兩只蝴蝶上下飛舞的藝術形態,在光影投射和姚立珊老師現場彈奏的“梁祝”鋼琴曲中,兩只蝴蝶在現實中分離,在影像中纏綿,既唯美又凄涼,令人感懷。
最后一組展示的藝術科技作品“模仿游戲”,由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李杭創作。作品展示了一個嬰兒機器人用攝像頭采集觀眾的動作,模仿觀眾的行為;另一個仿生人形機器人作品,除了表情模仿之外,還可以用文字和語音去驅動機器人的面部運動,并接上大語言模型和表情生成的算法,可以富有感情地交流對話。
在最后的嘉賓訪談環節,藝術家蘇永健提出,科技與人文可以相互成為各自的動因,共同塑造未來,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企業家胡天鏈提出,在機器人設計過程中更多地融入美學、藝術的元素,真正實現機器人和人類共情;企業家郭自元提出希望構建成藝術+科技+運營+心理學的行業生態。
姚燕安教授在會議總結中提出,非常有幸趕上機器人飛速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時代潮流,非常高興與科學家、藝術家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探討推進機器人藝術與科技的發展,非常期望將文化的復興與科技的振興進行高層次地深度融合,既為藝術和科技本身,也希望為人類社會探索和尋找又強又美的境界和前途。